秉志

发布时间:2021-05-06浏览次数:1385

    秉志,中国科学院院士,动物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

    秉志研究领域广泛,在昆虫学、神经生理学、动物区系分类学、解剖学、脊椎动物形态学、生理学及古动物学等领域均有许多开拓性工作,对进化理论深有研究,晚年从事鲤鱼实验形态学的研究,系统全面地研究鲤鱼实验形态学,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毕生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的生物学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昆虫学研究方面

   1913—1918年,秉志在美国康乃尔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从事昆虫学研究,发表论文3篇,他在1915年所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加拿大金杆草上虫瘿内的几种昆虫》,是中国人在国外发表的最早的昆虫学论文。他的博士学位论文《咸水EphydraSubopacaLoew的生物学》作为专著发表于康乃尔大学农业实验站专刊。该论文十分详细全面地研究了幼虫栖息于咸水中的一种蝇类的形态学、生态学,以及生长、变态、越冬等规律,特别观察和分析了各虫态的习性、适应性、体色和形态结构对其生存的重要保护性。该文是水生昆虫学的一项出色的研究成果。

    神经细胞的生长研究方面

    1918-1920年,秉志在美国韦斯特研究所从事脊椎动物神经学研究时,对白鼠及野生黑鼠上颈交感神经节大型神经细胞的生长进行了详细研究,主要包括大型神经细胞的来源、生长方式、生长过程、形态变化等等,特别着重于大型神经细胞生长与年龄(性成熟)和性别的关系,是很有创见的研究。

   解剖学研究方面

    秉志具有精湛的解剖技术,20年代对江豚、虎等脊椎动物进行解剖学和组织学研究,其中江豚内脏的解剖、虎大脑和虎骨骼的研究尤为深入细致,成绩卓著,秉志对江豚的大部分内脏器官进行了解剖和详细的描述。他的秉志在虎的大脑研究中,发现虎大脑额区皮层的运动细胞很大,是最突出的特征,表明与这些细胞有关的肌肉是高度发达的,以满足其强大力量和食肉活动的需要。对虎骨骼的研究着重描述和测量了与其他食肉动物不同的部分,特别是相对颅腔容积的比较。这些前所未有的研究均提供了非常宝贵的重要资料。

    大脑皮层的功能研究方面

    秉志对哺乳动物大脑皮层的功能钻研很深。他对豚鼠、家兔、白鼠等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功能所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重点研究了大脑皮层运动区的定位,以及大脑皮层损伤后的影响,提出了在大脑皮层高度发达和分化的哺乳动物中所存在的普遍规律。他在1937年发表关于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功能的综评,系统介绍了哺乳类各目不同动物的大脑皮层动物中心和感觉中心的发展与系统发生的关系,指出了对各种哺乳动物大脑皮层功能的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当时存在的研究空白,以及要全面了解在整个哺乳纲中大脑皮层功能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必须采取的手段,还专门讨论了人类大脑皮层的较高的功能中心(如语言、记忆、思想等)。

    分类区系调查方面

    秉志在1923年发表的《浙江沿海动物采集记》中指出,浙江沿海动物采集是对中国沿海动物调查计划的一部分。该计划有4个目的:(1)研究中国海洋动物区系的分类与分布,(2)与欧美各博物馆交换标本,(3)为中国院校提供实验材料,(4)研究海产食品以促进渔业发展。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秉志对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动物区系进行了大量调查及分类与分布的研究,收集了大批标本(仅浙江沿海采集的标本就包括8门22纲,大小共6000件),积累了宝贵的资料,出色地完成了他本人所提出的4项任务,为开发中国沿海和长江流域的动物资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静生生物调查所工作时所进行的软体动物分类学研究,重点是腹足类。腹足类软体动物在腹部有扁平肉质的足,背部有螺旋形的壳,如蜗牛、田螺等,贝壳是其重要特征,秉志主要研究螺类。他在中国沿海、华北、东北、西北、新疆和香港等地区广泛采集了大量软体动物标本,鉴定了许多新种。例如,1932年发表的《新疆腹足类软体动物》,记述了代表3科4属陆生腹足类的10种,其中半数为新种。

    化石的研究方面

    秉志对昆虫、软体动物、鱼类、龟类的化石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鉴定了许多新科、新属和新种。他所研究的化石采自山东、热河、河南、内蒙、周口店、山西、抚顺、浙江、新疆等地,包括上新世、渐新世、始新世、白垩纪等时期的标本。他对中国白垩纪昆虫化石的研究,成绩尤为显著,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地位。《中国白垩纪之昆虫化石》一文发表于1928年,报道了属于蠊目、膜翅目、鞘翅目、襀翅目、双翅目、蜉蝣目、广翅目、脉翅目,半翅目的12个新属,13个新种。秉志对中国白垩纪昆虫分类与分布的研究,证明中国具有极为丰富的中生代昆虫区系,并分析了与亚洲其他个别地区昆虫化石之间的关系,大大地充实了比较空白的中生代昆虫的研究,在学术上是重大的贡献。

    鲤鱼实验形态学研究独具特色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秉志制订了长期的研究计划,要对鲤鱼的形态学、胚胎学、生理生化、实验生物学等一一进行研究。可惜在他有生之年仅完成了形态学的研究,出版了《鲤鱼解剖》专著,完成了《鲤鱼组织》专著的手稿。此外,还发表了近10篇学术论文。这些论著充实和提高了鱼类生物学的理论基础,是科研和教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秉志在鲤鱼研究中比较重点的几个方面是骨骼肌、神经系统、水静机制和平衡系统。鲤鱼的骨骼肌,过去尚无全面详确的研究,特别是没有将形态与功能联系起来的研究。秉志对鲤鱼骨骼肌的研究力求详尽与精确,对每一肌肉都经过多次解剖观察,分析其构造及其与骨骼的关系,并由此推及其功能。鲤鱼的骨骼肌共有344条,除4条是单独的肌肉外,其余340条成为170对,在鱼体左右两侧对称排列。秉志按其生理功能,将所有的骨骼肌分为3大类,论证了鲤鱼骨骼肌发达的程度,是适应其生活习性和生理需要的结果。 秉志对鱼脑的结构、功能与进化钻研很深,曾发表关于鱼脑的综评,从鱼类的进化地位讨论鱼脑的结构,比较各类鱼脑结构的差别,分析鱼脑的特点与鱼类在自然界生存竞争的关系。对鲤鱼神经系统的研究,除以脑部为重点外,还包括脑神经、脊髓、脊神经、交感神经系统、各种感觉器官,秉志均在宏观和微观上进行了研究,并结合生理和进化讨论了鲤鱼神经系统的特征。秉志对鲤鱼的水静机制进行了充分研究,不仅从解剖学、组织学详细精确地研究其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而且通过实验,观察各部分之间的动态关系,阐明其生理功能和对环境适应的重要性。秉志对鲤鱼的平衡系统各部分的形态结构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并结合鲤鱼的生活习性,通过各项实验证明平衡系统各部分的功能,它们如何彼此联系,合作协调,以及平衡中心如何调节鱼体的平衡。